正可謂:三流的企業做產品,二流的企業做服務,一流的企業做標準,也是通信設備領域的至理名言,在PolarCode方案獲得認可之后,舉業歡騰,同時,有一大批專家冒出來,非常嚴肅地說明: eMBB場景只是5G三大場景中的一個小場景,而PolarCode又是這個場景中的一個小解決方案,言辭傲嬌,且糅合著大量的英文,但筆者認為,這個事兒對于中國通信人士和通信愛好者來說是一個從無到有,質的改變,夸大性地慶祝在情理之中,出幾個“中國掌握5G標準”的大標題無可厚非,更何況,有些事情的推動需要借助情緒的力量,先把夢做得大一點也無妨,何況,這本來就是一個“追夢”的時代。
碼上談兵,Polar靠什么獲勝?
在本次5G短碼方案的較量中,單從技術角度講,Polar并不占優,它的兩個競爭者都具有更長的編碼壽命,我們在相關的驗證階段,也只是證明了Polar碼在高頻場景下支持高速率、大容量數據傳輸的可行性,比之現有蜂窩網絡的頻譜效率提升10%而已,但Polar之所以能脫穎而出,正在于強大的支持陣營。業內人士透露,Polar碼陣營支持者包括華為、中興、小米、阿里巴巴、聯想、中國三大運營商以及宏碁、聯發科、臺灣大學等等,正是這些支持者在一個類似“投票選舉”的活動中,讓Polar獲得了59張選票,碾壓其他兩個競爭者,而地球人都知道,背后的大Boss則是中國的電信市場。
事實上,Polar取得勝利有很大一部分要歸功于中國巨大的電信市場,這不是什么丟人的事兒,電信業本來就是一種徹底的服務行業,需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標準上依據市場做些妥協也是正常的商業手段,但市場要發揮優勢,前提是中國需要有一批類似華為、中興等企業舍得花時間、花成本進行前期投資。眾所周知,任何的電信標準都具有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甚至能左右巨大的利益分配,而標準的制定、調試、成熟也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動輒三五十年,甚至更長,正如華為領袖任正非所言:通信領域,沒有50年的時間,是干不成什么事情的。受制于體制和文化,中國的企業很少有這種長遠的戰略眼光,畢竟,我們的科技企業還很少達到了50年的,而國內的辦公室大樓最多也就70年產權,這樣就導致我們經常錯過前端的科技浪潮,通信領域在2G、3G時代都沒有任何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