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車載信息服務產業應用聯盟(TIAA)負責吉林省長春市、湖北省武漢市、重慶市的研究試驗工作,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負責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杭州市、重慶市的研究試驗工作。上述六個省市的研究試驗工作,是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基于移動寬帶物聯網的智能汽車和智慧交通應用示范”基礎上,中國產業部門積極支持自主智能交通技術創新應用的又一重要舉措。
根據車載信息服務產業應用聯盟(TIAA)秘書長龐春霖介紹:對于智能汽車和智慧交通而言,傳感器和通信技術猶如左右兩只眼睛,目前圖像傳感器、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這一“左眼”無法保證全天候全地形條件下100%的目標識別,因此必須依賴車車通信技術這一“右眼”進行補充,才能達到雙目1.5的視力水平,實現汽車自動駕駛乃至無人駕駛在晝間簡單、晝間復雜、夜間簡單、夜間復雜四種氣象條件的100%可靠行駛。因此,車車通信技術也成為世界智能汽車和智能交通先進國家積極布局和角力的主要戰場。
目前,車車通信技術主要以美國主導的專用車車短距離通信技術(DSRC)為主,但由于價格、成本、功能和性能的原因,以及雙向通信的制約,在智能汽車中的應用緩慢。最近幾年,在中國通信技術不斷取得突破的基礎上,華為、大唐等企業所提出的基于4G通信技術的LTE-V開始綻露頭角,并在2016年先后通過歐洲試驗測試和3GPP等國際標準化組織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