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丹東奧龍射線儀器集團有限公司成立,當時公司地方小、人員少,更艱難的是要面對國外同類高端產品的競爭。“射線技術應用廣泛,可用于機械、航天、造船、建筑、醫療等領域,可以說在很多地方,我們都要與國外同行正面交鋒。”奧龍集團董事長李義彬說,面對強大的對手,奧龍集團陷入了窘境。在危難時刻,市科技局、市經信委等部門,幫助奧龍集團申請到了資金,為奧龍集團引進人才提供了保證。有了資金和人才,奧龍集團獲得了快速發展,短短幾年內,相繼研制成功了國內第一臺LNG氣瓶專用數字成像檢測系統、國內第一臺LNG氣瓶專用全自動智能式成像檢測系統、國內第一臺儲罐專用平板成像檢測系統等高端設備,專利數量也不斷增加,由一家地方小企業一躍成為占領國內射線市場份額約30%的全國知名企業。奧龍生產的檢測產品被應用到了諸多領域,包括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內部零件的探測上。奧龍人用自己的技術為國家科技和航天事業的發展貢獻了力量。
嘗到了科學技術的甜頭,奧龍集團把“科技為先導”樹立為公司的發展理念,將技術員工的人數提高到公司總員工人數的一半,并開啟了平均每年研發兩個新產品的發展態勢。
李義彬認為,像他們這種高端技術企業就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印度市場,早在三四年前就被他們占領了大半。但隨著國內同行技術的追趕以及國外同行技術的升級,印度市場這塊大蛋糕已經越來越“不好吃”了。打價格戰不是長久之計,想立于不敗之地,還得走自主研發、堅持創新這條路。“我們常談產能過剩,其實產能過剩的實質,就是我們的產品滿足不了客戶的需求了。提高了自身的水平,市場照樣會奪回來。”李義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