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投資研究部主任劉英奎認為,目前,世界經濟低迷,各國貿易保護政策迭出。2016年以來,發達國家出臺貿易限制措施的速度達到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最高水平。在我國入世15年后,“替代國”條款理應終結,但我國最主要貿易伙伴美國、歐盟、日本均試圖延續反傾銷“替代國”做法,這些都會導致貿易糾紛增加。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孫繼文介紹,2016年我國遭遇的貿易摩擦呈現以下三個特點:一是案件數量達到歷史高點;二是光伏等重點產業、瓷磚、輪胎產品遭到多國設限;三是貿易摩擦政治化、措施極端化傾向明顯,終裁稅率普遍較高。
事實上,過去幾年,我國鋼鐵等傳統產業一直是貿易爭端的多發領域。據商務部披露,針對我國鋼鐵產品,2016年21個國家或地區發起立案調查49起,涉案金額78.95億美元,案件數量和金額同比上升32.4%、63.1%。
劉英奎認為,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向價值鏈高端邁進,與發達國家產業由上下游互補關系逐步轉化為競爭關系,未來高新技術領域的貿易爭端可能會增加。目前,我國在高鐵、航空航天、電子信息、汽車、新能源等領域已有較強競爭優勢。